
7月6日,观众在观赏《大卫·阿波罗》。


7月10日,央视首播和复播大卫·阿波罗雕像时的画面,复播时马赛克被移除。
前天,央视新闻频道报道在京展出的著名裸体雕塑“大卫·阿波罗”时,以马赛克遮住雕塑的敏感部位,引发热议。昨天下午,意大利驻华大使馆新闻官表示,央视或是为保护最敏感的观众群体,可以理解。至于为何考虑为雕像打马赛克,央视未给出官方解释。记者就此事采访央视新闻频道宣传人员时,对方未对此事进行回应,“这是一个普通的新闻报道,我未得到授权对此进行回应。”
事件回放:央视给裸体雕像《大卫》下体打马赛克 复播去除
网友恶搞:央视给雕像打马赛克 网友掀“为名画穿衣”热潮
7月6日,中国国家博物馆百年馆庆之际,国家博物馆与意大利文化遗产与活动部文物管理与开发司联合举办“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名家名作展”。展览作品包括“文艺复兴三杰作品”达·芬奇的木板画《别号“乱发”的女性头像》、拉斐尔的木板画《自画像》和米开朗基罗的大理石雕像《大卫·阿波罗》。
前天中午11点49分,央视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栏目,播出名为《北京国博百年馆庆:文艺复兴名家名作亮相》的报道,雕像《大卫·阿波罗》敏感部位被打上马赛克。报道一出,随即引发热议。中国美术学院教授张辛可发微博说,“裸体雕塑是西方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用来表现历史事件、故事、思想、情绪等,也表现身体的健美、情爱和性感等,没有淫秽的含义”。网友黄女士称,“作为国家性媒体,如此敏感而小心翼翼地‘保护’少儿,是不是一种让人害怕的过度保护?”
也有网友表示此举尚可理解。李女士说,中国讲究含蓄美,“在公共媒体公开播放全裸雕像似有不妥”。
当天下午3点54分,新闻直播间复播此条新闻时,已将画面中的马赛克抹去。
现场调查
市民观展未感不妥
昨天中午,国家博物馆北16展厅外,近40位参观者正排队等候进入展厅。参加完高考的天津艺术类考生小杨说,“听说《大卫·阿波罗》展出,难得与大师作品亲密接触,就趁着暑期来京一睹为快”。对于马赛克风波,小杨说,“难以理解,在东西方文化加速交流、融合的时代,此举难免让人觉得国人思想封闭”。
《大卫·阿波罗》雕像前,张女士正给11岁的儿子介绍米开朗基罗,“文艺复兴是西方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看展的同时介绍作品,可以让孩子形象地了解那段神话”。听说央视播此雕像打上马赛克,张女士称,“儿子的学校也会开设两性教育的课程,大方接受并欣赏西方雕塑美,本是件好事儿,‘马赛克’实属多此一举”。
国家博物馆方面表示,此次展览不仅是迄今为止首次在中国举办的反映佛罗伦萨与文艺复兴内容的专题展览,也是意大利送往国外的高水准的“文艺复兴”展,有些展品是首次离开意大利。展览展品的保险总价高达3亿欧元,是国博百年历史上引进展览中展品价值最高的国际交流展。
此外,还有部分媒体误传央视播出的马赛克画面为著名雕塑《大卫》。对此,国家博物馆方面表示,参展作品为《大卫·阿波罗》。
意方回应
尊重感谢央视报道
昨天下午,意大利驻华使馆新闻官表示,雕像的隐私部位被打马赛克,或许是中央电视台为保护最敏感的观众群体所作出的选择,“我们对此表示尊重,也很感谢他们的报道”。
新闻官介绍,此次展览的举办,经意中双方多年准备,可让国家博物馆的各个年龄段的参观者欣赏到文艺复兴时期,世界艺术史上最高形式表达的经典之作,属于第一个“完全意大利模式”在意大利国土之外呈现,将在国家博物馆展览整10个月。此后,位于罗马的威尼斯宫国家博物馆也将提供类似的展览空间,以展示中国的文化作品。
档案·此“大卫”非彼大卫
大卫·阿波罗:《大卫·阿波罗》是米开朗基罗的著名雕塑作品。题材源于古希腊神话中的神阿波罗。阿波罗是希腊神话十二主神之一,是主神宙斯与暗夜女神勒托所生之子,阿尔忒弥斯的孪生哥哥,全名为福玻斯·阿波罗,意思是“光明”或“光辉灿烂”。米开朗基罗的这件作品所刻画的阿波罗严谨封闭,严守古希腊的美学观和规范,追求完美无缺的理想美。
大卫:《大卫》是一座立像,高5.5公尺,是在一块被人损坏过、没有雕刻家再敢于动手的、闲置了近半个世纪的巨大大理石上雕刻而成的。米开朗基罗刀下的大卫是一个充满着旺盛生命力,有着必胜信念的健与美的英雄形象。1501年,米开朗基罗秋天开始创作,至1504年完成。在佛罗伦萨,这座雕塑一共有三个,原作被放在佛罗伦萨美术学院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