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证的四套方案如何形成?是否征求过民意?
市发改委委员李素芳介绍,此次公交地铁票价调整,是第一次在方案形成前开展大规模的社会意见征集活动,第一次组织了8000个样本的社会调查,也是第一次在方案形成前和方案初定后先后2次大范围听取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第一次把运营企业、第三方研究机构提出的不同票价改革方案作为参考,多方案比较。“应该说,这次的票价改革工作,是我们主动公开信息最多、听取意见范围最广、讨论研究过程最复杂、吸纳社会意见最充分的一次。”
在此次公共交通价格调整听证方案形成前,市发改委、市交通委曾联合开展“我为公共交通价格改革建言献策”活动,通过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普通公众座谈及邮箱信件、电话传真等,搜集了各类意见建议4万多条,并请专业机构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方案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方面的意见建议,吸收采纳共性意见建议。
未来是否将定期公开公交、地铁的成本?
在历次价格调整过程中,成本始终是社会和听证参加人关注的问题。按规定,在听证会举行15日前要向听证会参加人送达定价成本监审报告,但未要求向社会公开。不过,此次公交地铁票价调整在公布价格听证方案的同时,首次主动将公共交通价格成本监审报告同步向社会公开,这是本市推动成本公开的一个突破,在北京乃至全国都是首次。
据此次公布的成本监审报告,2013年轨道交通完全成本每人次8.56元,扣除土建折旧的成本为每人次6.98元;地面公交完全成本每人次3.46元,扣除场站折旧的成本为每人次3.43元。
本组文/本报记者 林艳
调价后 大客流问题能否缓解?
票价调整后,大客流问题是否可以缓解、如何保障低收入群体?针对地铁公交调价方案的热点问题,昨日北青报记者对市发改委进行了追访。
票价调整后,大客流问题是否可以缓解?
发改委:从实际情况看,票价调整对于合理调整客流会有一定积极的作用。以轨道交通为例,根据第三方中介机构前期对轨道交通乘客的抽样调查数据,票价调整后,12.4%的受访者表示将转乘地面公交出行。同时,根据以往历次价格调整情况,票价调整后在一定时期内约会减少10%左右的客流。
但价格问题是综合问题,研究和推进价格改革,必然会牵动和关联出许多直接或间接的问题,大的方面如公交的服务问题、安全问题等,具体点的如地铁的大客流问题,价格调整虽然会有些作用,但在大客流已成为轨道交通运营常态的情况下,不会“一招灵”,根本上要通过增加运力、提升效率来解决。
未来如动态调整公交、地铁票价是否还会听证?
发改委:根据听证方案,针对公交地铁票价的调整,建立了一个动态调价公式,开展票价年度评估,进行动态调整。这个调价公式也将提交此次价格听证会讨论。
每年,相关部门将对运营成本变化情况进行评估,按照调价公式进行测算。如果需要进行调价,相关调整方案将经过第三方机构专项评估,进行充分的研究论证,并报市政府审定后公布实施。调价公式中设置了调整上限,即年度调整幅度不高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避免对乘客支出产生较大影响。
此外,每5年左右,还将对票价进行总体评估。根据公共交通定期成本监审数据、城市交通发展状况、社会可承受能力等因素,将对调价公式和票价政策进行总体评估,适时进行系统调整。这一调整需经过价格听证会听证,并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后公布实施。
政府未来是否还补贴公共交通?
发改委:此次调价听证方案中提出,公共交通票价政策的核心是平衡好政府、企业、乘客三者的关系,票价调整在保障运营市场化的同时,仍将坚持公益性。
按照两个提交听证会讨论的方案,轨道交通平均票价水平在4.3元或4.4元左右,地面公交平均票价水平在1.3元或1.5元左右,与目前本市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的完全成本比,公共财政仍分别承担着轨道交通和地面公交总成本的50%左右和62%左右。
地铁方面,公共财政将主要承担建设投入及大部分设施的更新改造任务;公交方面,公共财政将主要承担场站、车辆更新及部分其他运营成本。预计到2020年将投入4000亿元用于轨道交通网络建设,五环内公交将力争全部更新为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车辆,非空调车全部更新为空调车。
编辑:白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