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度跨海祭英烈
一方一米余高的“万军营”石碑,静静的矗立在金门金宁乡安岐村外的一片荒草丛中。
万军营石碑的背后,埋葬着阵亡的双方将士,已不分彼此。
金门战役结束后的1949年10月29日,时年13岁的金门当地人许金龙被要求出工清理战场埋葬遗骸。
“死的人太多了,没地方掩埋,就只能在地瓜垄里、水井里就地掩埋。”对记者回忆当时的情形时,许金龙用“触目惊心、惨不忍睹”八个字来形容。
年近八旬的许金龙如今是金门望族许氏的长者,现为金门县爱心慈善基金会董事。退休后,他热心慈善事业,长年往返金厦两地,帮助两岸许多民众寻找到失散亲人。
许金龙说,战斗结束后,两军阵亡将士散布在进门各地,因为没办法辨别彼此,于是将他们的遗骸合葬在一起,集中存放在今北太武山公墓。
每逢清明、冬至两个节日,依当地民俗,台湾方面与金门民众就会举行春秋两次公祭,悼念亡灵,祈祷和平。
作为九千将士的故乡,齐鲁大地关于金门的找寻与纪念也在悄然展开:
2011年,金门战斗纪念碑在位于长清区的山东福寿园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落成,流落他乡的数千名参加金门登陆战斗的烈士英灵终于“返乡”。
金门战斗65周年之际由民进中央、民进山东省委、山东省政协委员董方军共同发起成立的开明慈善基金会齐鲁专项基金委员会宣布成立这只基金将专注于金门战役历史的抢救性挖掘、亲历者的救助以及相关遗骸安置纪念。
10月24日,金门县安岐村村民周清波和同村乡亲们,将万军营及供奉了国共两军参战将士神位的将军庙周边杂草,打扫的干干净净。他们要迎接的,是65周年来,首次跨海祭奠金门战役英烈的大陆客人。
10月25日,将军庙门前,一场小型的祭奠仪式开始。主祭人是北京市青联委员、山东省政协委员董方军,他带来了由现任宁夏武警总队政委的尚力峰所作,厦门著名社会活动家、书法家林志良先生题写的祭文。
“将士忠勇,血染金门。壮志未酬,英雄气在。可歌可泣,后人敬仰。金戈玉帛,两岸融合。丰碑迟立,魂招归乡。虽败犹荣,我辈永祭。”尚力峰曾任武警第93师政委,并曾负责原28军84师的接管工作,现武警93师253团即是由原来的28军84师251团沿革而来,因此对于金门战役的历史有诸多接触。
金门归俘的命运亦让尚力峰感叹,“后来第一次平反时,有位被发配到东北垦荒的营级干部得知喜讯后喝酒庆祝,结果就死掉了。”
董方军说,“当年数千名解放军战士,为着理想,热血撒沙场,英魂留异乡。今天,我们去祭奠,表达了家乡人民对英烈们的敬仰与惦念,更表达了祈盼两岸和平携手,共圆民族强盛、人民幸福的伟大中国梦的愿望。”
备注:文中涉及历史史料参考自
1《金门之殇 来自台湾的一位参战老兵亲口讲述的历史》李善惠著 华文出版社,2011.9 ISBN 978-7-5075-3578-5 中国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1)第192863号
2解放军上将刘亚洲所著《金门战役检讨》
编辑:李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