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7日,陕西省统计局发布报告显示,西安市公司数量八年来增长了七成以上,其中九成以上企业为小微企业。小微企业解决了全市95万人的工作,但营业收入偏低,建议尽快完善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帮扶机制。
西安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三产
近几年来,西安市小微企业发展较为迅猛。第三次经济普查的初步数据显示,至2013年年底,西安市企业法人单位共计6.71万个,比2008年增长74.7%,年均增长15%,这主要是由小微企业的增长所引起。在全市各类企业法人当中,小型和微型企业单位数达到了6.35万家,占全部企业的比重为94.56%;大中型企业占比仅为3.54%。
从全国情况来看,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的数量在96%以上。对比发现,西安市小微企业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偏低。从西安市13个区县来看,经济越发达的区县,小微企业数量占全市的比重也较大的特征。其中西安市城六区集中了全市80.79%的小微企业。
西安市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第三产业占比接近75%。在第三产业中,小微企业主要集中在贴近市场、贴近用户、市场竞争最为激烈的行业,如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近年来,以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代表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蓬勃发展,为西安市的技术创新注入新的活力。
小微企业解决了四成以上就业
小微企业单位数的增长,带来从业人员的增加,也带来劳动者就业结构的变化。第三次经济普查初步数据反映出,全市企业法人从业人员共计233.35万人,其中大型企业76.79万人,中型企业50.78万人,小微企业95.94万人,不划型企业9.84万人,小微企业占全部企业从业人员的比重为41.1%。
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中,以股份制经营方式的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占比较高,占到了全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77.7%。从登记注册类型和控股情况上来看,非公有制企业是吸引和接纳就业人员的主要经济组织方式,全市非公有制小微企业从业人员共计81.5万人,占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85%,其中以个人创业为主的私营经济小微企业从业人员为37.11万人,占全部小微企业从业人员的38.7%。
全市小微企业资本投入主要集中在资本密集型行业,如租赁和商务服务业、房地产业、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而知识型、技术型行业资本占比偏低,如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占2.5%,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仅占1.4%。在制造业内,除西安市传统的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占比最高外,其次并不是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的行业,而是金属制品业,占比11.4%,反映出西安市经济转型期的结构调整任务依然艰巨。
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偏低
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安市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偏低。按照普查数据,全市企业法人营业收入为1.68万亿,其中小微企业为4135.43亿元,占全部企业法人的24.63%。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小微企业营业收入占比偏低,反映出西安市小微企业的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发展状况还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
从全市行政区域范围内,也反映出了同样的结果。西安市城六区经济发展较快,小微企业营业收入为3176.65亿元,占全市小微企业的比重为76.8%,占城六区全部企业营业收入比重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表明了经济越发达地区,小微企业的发展也越处于较高的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也越高。
有限责任公司和私营经济,成为了西安市小微企业发展的主力军。全市非公有制小微企业实现营业收入3267.40亿元,占小微企业的比重为79%。有学者表示,经济要保持活力,既需要有以央企为代表的公有制经济,向社会化规模化发展,同时也要以小微企业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产品向个性化差异化的方向发展。
小微企业贷款满足率不到15%
调查显示,有近55%的小微型企业有贷款意愿,但贷款的满足率不到15%。尽管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意在鼓励满足小微企业融资需求的政策,但因种种原因难以真正落到实处,融资难依然是当前制约小微企业发展的重要“瓶颈”。小微型企业本身规模较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差,信用度低,特别是在信贷偏紧的环境下,银行贷款投向更侧重于大中型企业,小微型企业获得银行贷款难度加大。报告建议加快培育和发展中小金融机构体系步伐。
报告承认,国务院虽出台了《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金融财政政策措施》,但从现行操作情况看还存在较大难度,建议西安市尽快出台相应的实施细则。 从目前看,单纯依靠市场机制无法让小微型企业真正发展壮大,给予小微型企业财政金融政策支持必须有法律保障。因此应尽快完善促进小微型企业发展的帮扶机制。
华商记者刘百稳
编辑:华商报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