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摘要 : 一个吃商品粮的梦想,将张夏的未来定格在了乡镇,如今他10岁的儿子,又开始了像他一样的奋斗历程,只不过这次不是户口,而是城市。

  70后:命运被商品粮改写

  一个吃商品粮的梦想,将张夏的未来定格在了乡镇。如今他10岁的儿子,又开始了像他一样的奋斗历程,只不过这次不是户口,而是城市。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拉开帷幕,刚刚走出十年浩劫梦魇、百废待兴的华夏大地吹来第一缕春风。

  198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农民进入集镇落户问题的通知》颁布,户籍严控制度开始松动。通知规定,农民可以自理口粮进集镇落户,并同集镇居民一样享有同等权利,履行同等义务。

  1985年7月,《公安部关于城镇暂住人口管理的暂行规定》的出台,标志着城市暂住人口管理制度走向健全,公民开始拥有在非户籍地长期居住的合法性。同年9月,作为人口管理现代化基础的居民身份证制度颁布实施。

  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户籍相联系的一系列户籍权益逐渐调整而呈现出弱化的趋势,户籍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制约也大大降低。1992年底,国务院宣布自1993年1月1日起在全国放开粮油市场价格,停止粮票流通,户口与粮油挂钩的历史至此宣告终结。随着1977年高考制度的恢复,农民也有机会通过高考改变自身的命运。

  对于70后来说,“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在实际利益上的不平等,已经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但两类户口所衍生出的具有不同等级的社会身份,依然在一些人的身上留下了烙印。

  对于户口和身份,生于1976年的张夏,有一件印象特别深的事情。

  那是一个春天的中午,他和父亲从地里干活回来的路上,遇见一个镇上的同学和他的父亲拉着一架子车的粮食从粮站回家。车子上的粮食堆得很高,有当时颇为稀缺的白面和大米,还有各种杂粮。他问父亲:“我们为什么不从粮站买粮吃呢,在地里累死累活干一年,也不过就打那么点粮食。”他父亲告诉他:“那叫商品粮,不是谁想买就能买的,有城镇户口的人才可以拿着粮本去粮站买粮,我们是农民要吃粮就只能种地,你要是不想种地,那就好好学,考个身份当干部!”张夏就是从那天开始,认识了户口对于一个人命运的重要性。

  也就是从那天开始,张夏从心里憋着一股劲:一定要考出农门,换个城镇户口,吃上商品粮。

  正是因为这个梦想,张夏发奋苦读了三年,在初中毕业的时候,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一所中专。他回家第一件事就是告诉父亲,他考上了,有工作了,以后就可以不用面朝黄土背朝天也可以有粮吃了。当时以张夏的成绩,其实完全可以上一所好的高中,读三年考个好大学。但是因为家里条件差,还有两个弟弟妹妹,所以张夏压根就没想过继续再读高中,而是满足于自己终于有了干部身份,有了一个城镇户口。可是让张夏始料未及的是,等到1997年他中专毕业的时候,一纸中专文凭已经完全在这个发展飞快的社会上没有了立足之地,用张夏的话说“几乎和文盲没什么差别”,后来费了好多周折,找了好多关系,终于被安排到老家一所小学工作。

  经过工作后的继续进修,张夏拿到了大专文凭,如今在一所乡镇中学当老师的张夏回忆这段经历的时候,掩饰不住的却是酸楚,“当年和我一样学习最好的一批学生,上了中专,毕业后大多分配到家乡工作,而当时学的一般,考不上中专只能上了高中的这批人,现在大部分都上了大学,有些在省城工作,差的也在市上,比我们有了更好的发展空间和平台。其实当时如果不是心里揣着一个吃商品粮的梦,也许我可能会选择上大学,或许会比现在有更好的成就。”

  一个吃商品粮的梦想,将张夏的未来定格在了乡镇,如今他10岁的儿子,又开始了像他一样的奋斗历程,只不过这次不是户口,而是城市。(记者 贺小巍 实习生 李蕾 崔睿娜)

编辑:程培虎

相关阅读

上一篇:中央定点扶贫陕西借力发力 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下一篇:陕西省国土厅副厅长李强赴受灾地途中遇车祸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