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28日 登录论坛 注册
华商网 > 新闻 > 陕西 > 综合新闻 > 正文
摘要 : 一个吃商品粮的梦想,将张夏的未来定格在了乡镇,如今他10岁的儿子,又开始了像他一样的奋斗历程,只不过这次不是户口,而是城市。

  那些年,为了追随一个城市户口,许多人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当一种身份、福利和未来被附着在一张纸片上的时候,这其中被人为割裂开来的差别,从一出生就烙在了不同的个体身上。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人们的衣食住行都与户籍捆绑。此后陆续出台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定,将户口与劳动用工、住房、教育、社会福利等公民的权益直接挂钩,由于身份的不同而被设定的不同未来,导致了许多家庭的悲喜命运。

  户口故事:被户口捆绑的身份

  1958年,被视为中国人口管理制度的一个分水岭。 这年1月9日,经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颁布了新中国第一部户籍管理条例,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确立了一套较完善的户口管理制度。该条例第一次明确将城乡居民区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两种不同户籍,从此,中国步入了一个漫长的城乡分割二元体制。

  50后:户籍差异人生不同

  谈起50年代农业户口对其人生造成的影响,付玉玲大多数时候都强调的是工作问题,就因为这个身份,她的前半辈子只能在家务农,只能待在农村。

  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中国人因“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区分,形成了截然不同的人生轨迹。

  年近60的付玉玲生于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村,尽管其父亲是印刷厂的职工,属于非农户口,但根据1958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婴儿在出生后一个月内须申报出生登记,并随母落户,因而母亲农业户口的性质也决定了付玉玲的户口性质为农业户口。

  一纸户口,造就了付玉玲的经历与命运。1957年1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各单位从农村中招用临时工的暂行规定》,明确规定城市“各单位一律不得私自从农村中招工和私自录用盲目流入城市的农民。农业社和农村中的机关、团体也不得私自介绍农民到城市和工矿区找工作。”甚至规定“招用临时工必须尽量在当地城市中招用,不足的时候,才可以从农村中招用。”

  中学毕业以后,同学中的“非农业户口”可以拥有招工资格,而付玉玲唯一的选择就是返乡。“人家居民户口就招工,你农村户口就别想”,付玉玲用一口地道的关中口音说。

  返乡回家后,付玉玲经人介绍认识了现在的丈夫。也正是因为结婚,她错过了一个拥有正式工作的机会。“那时候我妹刚从学校出来,正好赶上接我父亲的班。而我刚结婚,错过机会了。结婚以后就出不来了……”付玉玲如是说。谈话中她的眼睛总是注视着远方,与记者少有眼神交汇,似乎在努力回忆着什么。从侧脸看去,她的表情并不多,只有那双文过的眉毛显得异常抢眼,散发着上世纪80、90年代的流行气息。

  付玉玲在家排行老四,除了妹妹外,还有一个哥哥和两个姐姐。家里面唯一有正式工作的就是妹妹,当年接上父亲的班在印刷厂工作,一直到退休。付玉玲的丈夫也是农业户口,年轻时曾当过兵,但回来以后并没有被安排工作。谈起50年代农业户口对其人生造成的影响,她大多数时候都强调的是工作问题,就因为这个身份,她的前半辈子只能在家务农,只能待在农村。

  如今付玉玲在西安市的吴家坟公交站牌当志愿者,绿色的志愿者服,红色的帽子,再配上手中红色的小旗,这使得她和她的同事在人群中的辨识度很高。在这里,付玉玲每月可以领到1000块钱的工资,上班时间是上午七时至九时半,下午五时到七时半,每周日可以休一天的假。这份工作她已经干了将近两年,如今马上年满六十,根据规定,她不能再在这里工作了。“人家跟我说了,60岁就不让干了,我再干上几个月就走了”,付玉玲说。

  同为50后,李玉的人生经历则与付玉玲大为不同。坐拥城镇户口的李玉,17岁便参加了工作,在西安市某电力部门工作了一辈子,直至退休。“我当时初中还没毕业,上了两年零两个月,单位在我上一届的学生中招工,名额没用完,于是就在我们70届中挑选了一些人去补充这个名额,我就很快很顺利地进单位了。”虽然已是花甲之年,李玉看起来却非常显年轻,烫卷的短发让整个人都很精神。61岁的李玉目前退休在家,和爱人帮儿子儿媳照顾6岁的孙子,安然地享受天伦之乐。

  同样的年龄,同样的经历,只是因为户籍的不同,却走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生。

编辑:程培虎

相关阅读

上一篇:中央定点扶贫陕西借力发力 决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下一篇:陕西省国土厅副厅长李强赴受灾地途中遇车祸重伤